• 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 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 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
  • 安徽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 安徽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教学科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教学研究

    今天,语文该怎样备课

    时间:2009-05-27 15:43:09 来源:教研室 作者:刘雪雁 点击:1073次

    今天,语文该怎样备课

    刘雪雁

    岳西县职业教育中心

    语文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乃至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设计及要提问的学生安排到位,这就是大家所认为的认真、精细、翔实的备课。诚然,教材是应该提前熟悉,教法也应该预先设计,结构、层次也需要按照一定的思路事前作好安排,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处于动态的学生,我们是无法考虑周密,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先知道学生的知识积累,更不可能预先设计学生的思维方向。特别是今天,在学生的信息源极为丰富,和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阐释重视个性化,更不是教师能预先做出什么样具体安排,那又该怎样去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下功夫。

    一、注重以目标为宗,备素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素质和个性素质,也就是培养健全的“人”。

    作为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身正才能为范”“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有实存矣”的道理,告诉我们教师本身如果缺乏应具有的素质,如情感淡乏,审美庸俗,文化底蕴浅薄,个性特质残缺,那又怎能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在培养自己的素质上下一番苦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文化、审美品位,完善完美自己的个性结构,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素质培养不只是在课堂上,还要重视课外的活动实践与指导,教师在课外的一言一行都是最好的范式。正如学生们所言:老师对我们的影响和教育不是课堂上说得多么华美,而是课外在语言行动上做出表率。综观古今,凡大教育家们,无一不是以自己的崇高师德、高尚情操、模范言行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语文教师的备课首先就要以教学目标为宗旨,用一生的勤奋,永不放弃的努力,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品质品位,不断完善完美自己的人格构建,去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

    二、    注重以教材为根本,备知识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明显区别就在于:语文学科的内容不仅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中的读、说、听、写,也就是今天所强调的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而且还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知识。那么,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的导师,面对学生的疑难提问,教师能解疑答难,活思启智,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只是单纯的备教材,而应该以教材为根本,备知识,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作到厚积薄发。

    课堂上,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个与课文似乎无关的问题,教师若总用不知道或课后再讨论来搪塞,不仅会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一份尊重和崇敬,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问也无用,而逐渐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记得我上《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时,学生突然提出:美国在二战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应该怎样公正地评价美国在中国抗日战争及抗战后的情况?当我借助从二战史和涉及二战的《罗斯福传》《丘吉尔传》《马歇尔传》等十多位名人传记中获得的知识作出解释后,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有一种获得知识的满足。同时,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中喜欢看书的多了,敢于提问的多了,视野开阔了,思维空间也大了。

    在课外呢,学生们经常和我一起探讨问题,有时寻根究底,探幽揭微,有时激情飞扬,指点江山,涉面之广,发掘之深,思维之活,学习之乐,都是我始料未及的,这不是预先“备课”能备好的。

    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为本,把教材内容作为组合知识的一条主线,广泛阅读,博闻强志,作一个博学通才,作一个学者型而不止是教学型的教师。古人云:“胸中有丘壑,笔下有波澜。”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解答问题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读好课本、读活课本,读出知识,读出能力。才能高屋建瓴,提精简要,真正做好学生的导师,而不负“学高为师”之古训。

    三、    注重授以学法,备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例子,一篇课文,教的应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即如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要把金针度与人”。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在将教材的内容化为己有时,从自己的“化”中寻求“化之道”。许多教师由于只懂得钻研教材本身,仅满足于把教材和参考书的内容记下来,再搬到课堂上,这也就谈不上“化”了,教给学生的只能是课本再版。如果真正是自己消化了的,也就能告诉学生该怎样去消化课文,将“化”法的真经传授给学生。我们应该多进行换位思维,试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怎样才能读懂这篇课文?这样就不能始终以教师的身份先入为主,再把自己的理解和方法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懂得的只是教师的教给的现成答案。教师应该用最简易的语言,最简洁的表述,最简捷的方法,让学生懂得遵循什么样的思路,怎样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联想想象,触类旁通。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懂得的不只是这一篇课文,而是懂得了一类文章的读法、写法,真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解析和鉴赏能力。

    因此,教师备的教法不是怎样让学生容易懂,容易理解课文,而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解读课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给学生的是思维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逻辑和思维品质,培养的是能力。

    面对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师无疑不能只满足于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区别,不能局限于弄懂课本,写出教案,课堂上有东西可讲,课后有作业可做,能把握好课前备好,课堂上好,课后辅导好。而是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历史的高度,着眼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未来的要求,来搞好我们的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