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知识的探究、应用中培养职中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岳西职教中心 查舒畅
我们教师在和已毕业的学生的交谈中,经常会听到他们很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习,现在想学却已失去最好的学习机会的说法。问及现在为什么想学时,虽然原由不一,但都觉得是“书到用时方恨少”。那我们教师为什么不早早地在教学时就让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感受呢?
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中职教育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以往采用的被动接受学习,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意识,这种学习方式已无法满足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先进技术,具有创新精神新一代人才的需要。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作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所以职业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投入到这一教育改革大潮中去。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主阵地”。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应只直接从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应从能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问题情境出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特别是数学,许多教师认为能“填”一点,“灌”一点就很不错了,让他们去探究能行吗?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有时候,我们的教育,却总让学生处于从属地位,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甚至是畏而远之。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因此,改革数学教学,把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应用能力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实在是必要、重要和紧迫。
教师在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时机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能够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这种探究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使学生受益匪浅。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次尝试:
在学生学习了“椭圆的方程及其性质”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应用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语文老师张老师家新买的房子在进行木工装修,张老师想做些不同大小、确定的长、短轴长尺寸的椭圆形的装饰,可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木工师傅只会用几段圆弧近似地做椭圆,但效果张老师很不满意,木工师傅做起来还非常麻烦,市场上又买不到“椭圆规”,张老师想让我们给想想,能不能教给木工师傅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忙开了,大家讨论着,争议着。很快有心急口快的同学站出来回答,只要根据椭圆定义,用一根绳子,两颗钉子不就行了。
马上就有同学提出,绳子取多长呢?两颗钉子的位置又怎么确定?
很多同学说计算一下不就行了。比如,要做长轴长为2a,短轴长为2b的椭圆,就只要使系在两颗钉子间的绳子长度为2a,两颗钉子间的距离定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