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 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 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
  • 安徽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 安徽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教学科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教学研究

    曲径 通 幽 处, 禅 房 花 木 深

    时间:2007-10-08 08:00:00 来源:教研室 作者:教研室 点击:1104次

     曲径 通 幽 处, 禅 房 花 木 深

                                                                  ----------浅谈职高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岳西职教中心    王燕舞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生理健康有明确标准,如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等.而心理健康则不易确定,但它对人的行为准则起主导作用,心理健康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处于青年期的职高生生理/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热爱学习,上进心强;热爱生活,有强烈责任心等.相反,若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以下状况: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烦躁,恐怖等,则说明已经出现了困扰职高生和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进行学习,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通过施教使学生在身体精神两个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中职学生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的发展目标,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的目标是:有健康的体魄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达标,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能够积极快乐稳定的进行学习/生活.由于职高生生源受到社会环境因素,职业教育前文化素质,不良行为习惯,智力水平的制约和心理障碍的影响,加之年龄偏小,使得他们在智力/情感/意志/行为以及非智力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而对学生进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就业,提高其心理素质,培养职高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全的人格.

      一、职高生心理问题来源的分析

    (一)外因

    1社会转型的困扰.现实生活中,多数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实际上是种无奈的选择,多是在无法挤进普通高中的大门时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和家长在入学前已自觉“低人一等”。他们在上学期间存在强烈的失落感,常感前途无望,羞于见以前的同学,更不愿见自己的亲友,在校学习生活中表现消极,不喜欢所学专业及即将从事的职业,导致许多学生不珍惜在校的学习生活,也不会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表现为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动力比较差等。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存在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另外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对人的焦虑度在上升,这反映在职高生身上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别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或是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容易产生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抵触情绪。

    2、学校的压力。在学习上,多数职高生无疑是一群落伍之雁。但他们也有自尊,也希望自己成绩好起来,在学习上出现了种种焦虑情形,再加上考试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都使这些学生常感觉心理不快,或认为自己难以应付。当然也有少数教育者不恰当的做法:如老师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甚至故意对抗;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公正造成学生的反感和对立。

    3、家庭的影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家长有很大的联系,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有的家长为孩子创设许多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更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因素,多数家长自己忙生意、忙工作、忙赚钱,因此平时就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少深入了解子女的心理活动,也有些家长认为有知识不一定有钱,于是他们并不怎么重视知识,甚至有的家长直接对老师说,孩子来职业高中主要是养身体的,然后混个文凭!还有一部分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整日吵着离婚,这种不安定的生活,没有温暖的日子,又怎么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学习呢?长期的压抑、单调、苦闷的家庭生活使职高生又在生活中形成了严重的不得于发展的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

    (二)内因

       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这是造成职高生的自我概念差,他们自我肯定不足,也有一部分学生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还有部分学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人家怎么做,他也跟着怎么做,如看到别人抽烟,他也积极效仿,认为是一种男子汉气概的表现,他们往往不敢追求本身能够实现的生活 目标,遇到挫折常常自责,生活态度消极被动。

    二、职高生心理问题的缓解对策

       新的时代对职高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交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就同生理疾病一样,心理问题同样也需要“打针吃药”。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多家庭和学校入手进行治疗。

    (一)   家庭

    如果深入家庭环境中,更能全面细致地了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走进其内心民办世界。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父母子女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最多,所谓“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便说明长期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受家庭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句话,家庭是子女形成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主要系统,其实质就是人的人格心理形成的生理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正因如此也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而最关键的还是家长的主观性教育。

    针对想当然的家长,在使其知道,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其隐患是巨大的,牺牲了孩子的敢为、求新求异以及自我保护、抗挫耐挫、自尊自信等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他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针对追求完美的家长在使其知道,苛求式家庭教养方式会造就一无是处的子女。曾经一位学生说过一句令教师和家长都有难以;轻松的话“我的优点一点没有,但我的缺点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可见家长对子女不能要求过高、过严,在给他们一点娱乐、休息和体育活动的时间。对于溺爱型的家长,在使其知道,这种爱太多太滥就会使爱的性质发生变化,往往是爱子有余而教子无方,结果只能是“慈母败子”,培养出“情感愚型儿”,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但过多的爱使动机和效果不成正比关系。

    人们常说爱是一种能力,家长出学会如何爱孩子,了解孩子是第一步。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有许多 “盲点”,特别是职高生正处青春期,家长要及时调整心态,换位思考,把孩子当做朋友来尊重,尤其是尊重孩子的思想人格,否则双方关系紧张,孩子可能在家长面前不讲真话,掩盖真实思想,只讲家长爱听的话。一个好家长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学会欣赏孩子。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无论怎么好也总是不完美,这两种倾向都不是正确的做法,家长要全面看待孩子,全面了解孩子,从实际出发,不带任何框框,以欣赏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孩子成长中任何问题,正确看待孩子成长中的“裂变”。

    (二)学校

        1、举办讲座、开展咨询、引导保健

          结合实际适时地给职高生举办心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可以防患于未然或是在无声中帮助学生解决了心理问题,有助于心理发展,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做到“润物细无声”。如开学时进行“职业高中与我”、“目标、进取、成功”等专题讲座,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立下壮志;学习中,介绍预习、听课、复习等学习心理知识,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促进学业进步;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悲观、气馁时,进行“挫折与成功”等讲座,让其克服困难,振奋精神,当班级出现不团结现象时,可作“个人、小团体与大集体”的讲座,让其关心班集体,团结友好,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当男女同学单间交往过密时,可进行“友情与恋情”等方面的讲座,以使其正视、正确处理这种现象。

    当然还可以进行心理咨询,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这种方式解决了学生中某些藏而不露的问题,如若学校配有专业的心理学老师那当然更好,但日前仍有许多学校不具备这个条件,这时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

    另外心理健康也像生理健康一样,在没得病时加强保健,可以极大减少得病机会。比如在课前、课后让学生大声歌唱,讲讲笑话,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世界名曲等,学生既放松了情绪、陶冶了情操,又自娱自乐,有益身心。

    2、因势利导,师生和谐,讲究艺术。

       造成职高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所以教师要联系他们的实际,摆事实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观念不能求全责备。

    心理学认为,心理认同能形成“共振”效应,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良好的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才能融洽师生关系。特别是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感情上亲近他们,兴趣上引导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苏霍姆林期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意,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查见热爱学生的一个表现就是尊重学生,保护学生追求进步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老师够朋友,心甘情愿听老师教导,师生关系融洽也是自然的事。

    教育工作要讲究艺术,这一点毋庸置疑的,心理学上有种方法叫“暗示效应”。指的是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的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老师若能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实施暗示,比用命令方式提出要求可能效果更好。在302班有一个平时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女生,有一段时间变得很懒散,上课没精打采的,直接问她,她不说,我在一次上第二节晚自习时递给她一纸条“老师想和你交朋友,分担悲伤和忧愁,你愿意吗?不愿意也没关系”。没想到她下晚自习后主动找到我,说明了原委,我们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教育技巧多种多样在灵活运用,如用亲切的语言也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戒备。我虽然担任不同班级的教学,但每上一个讲台,都把自己当做该班集体的普通一员,跟他们布置任务总结情况时总说“我们、我们班”,学生感觉老师与他们 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请学生帮忙时也说“请、能不能、谢谢、麻烦了”,学生会倍感亲切。

    综上所述,我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复合因素,但都要积极引导和调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因素使教育效果最大化,做孩子的朋友是最好的办法。职业高中的学生特别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敏感而脆弱,要充公考虑孩子的自尊心,承认其发展有主动性、天性、差异性,教师和家长所能做的就是准备好适当的土壤、营养,及时除草、灭虫,给幼苗提供良好环境,使其生长,而非拔苗助长,这才是因材施教。家长和教师多做换位思考,充公认识,肯定对孩子的心理激励作用,与学生坦诚相见,推心置腹的商讨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面对新一轮的教改,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灵,并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更期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形成合力,直抵学生内心,激发职高生最原始的动力,绽放出璀璨的青春,形成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