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 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 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
  • 安徽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 安徽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教学科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教学研究

    职高语文教学,从培养习惯入手

    时间:2008-03-11 15:36:06 来源:教研室 作者:教研室 点击:1783次

     

    职高语文教学,从培养习惯入手

    岳西县职教中心   范星明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对职业高中学生学好各科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全面素质,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以及日后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形成了耗时、低效的局面,陷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局面,原因之一就是职高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鉴于职高学生基础差,兴趣低的特点,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 一、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 二、养成爱用工具书的习惯;三、养成广泛阅读,积累语文材料习惯; 四、养成爱朗读和爱背诵的习惯; 五、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六、养成爱表达的习惯。

    关键词:职高语文       教学       培养       习惯

     

    教育部在20091月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由此可见,语文课对职业高中学生学好各科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全面素质,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以及日后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然而,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文化课基础较差,特别是语文这门课基础普遍较差,学生对语文有厌学情绪。占很多课时的语文教学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教学处于沉闷、低迷的状态,形成耗时低效面,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老师上课不生动,缺少趣味性;所选文本远离学生实际,缺少时代气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缺乏,理解文本有困难;有的虽然学习努力,但成绩尚不理想等等。我认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语文老师,不但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这是现代学生特别是职高学生的现实需要。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意义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自我发展,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为人的终身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什么叫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形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系统性、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完善学生的学习个性。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终身教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但是,我发现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似乎只在小学、初中受到教师的重视,高中语文老师不太重视,职业中学的老师更是忽视这一点,认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木已成舟,再谈培养为时已晚了。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学也如此。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生会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方法和态度,都要使它成为习惯。”我认为要学好语文,关键在于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针对职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到底应该培养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

    一、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

    书写反映学生最基本的一种学习行为习惯,似乎不值一提,虽然计算机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是应该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完全代替人的认读和手写,所以要强调规范书写汉字的重要性。不要一味地追求书写的效果如何,重点应放在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上。“播种的是一种行为,收获的是一种品格”。其次,针对有些学生平时写字比较随便的情况,教师应展开有序的指导训练,不妨要求学生在第一堂语文课后用方格稿写一张自己最满意的钢笔字,然后采取面对面的批改方式,对写字基本功比较好的同学,鼓励其朝美观、章法等较高层次发展;而对书写基础较差的同学,则要求从基本笔划开始,做到书写端正、清楚,并且在作业中加以督促,在考试中加以体现。同时结合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书写态度和习惯。

    二、养成爱用工具书的习惯

    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心理上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往往不愿、不善利用工具书来帮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疑惑。教师应该重视他们善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让工具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尤其是自学过程中的好帮手。对于传统的各种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诗词鉴赏》、《新华字典》等),要求学生人手至少一本,常备常查。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现代各式各样的电子词典及网络等媒介工具,要正确引导学生怎样利用网络收集学习资料,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学会如何搜索,如何下载,以发挥现代工具的信息资源优势,而不至于使学生只停留沉溺在聊天、游戏等最肤浅的层面。

     

     三、养成广泛阅读,积累语文材料习惯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是学生积累知识、增长学问、提高修养的有效途径。“读一本好书等于交了一位高尚的朋友”。中职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各类课外书刊,但大多良莠不齐,有些甚至“中毒不浅”。所以进校后就应有意识地灌输一种“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理念,重要的是告诉他们哪些该读,哪些不该读,哪些适当读。教给一些阅读方法,如粗读、精读、跳读、囫囵吞枣读……可以同时给他们开一些书单,推荐优秀报刊杂志。每个学期可以安排几节经典作品欣赏课,以激发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的欲望,介绍《中国青年报》、《读者》、《中国青年》等有益身心的读物,并定期到阅览室看书读报。推荐和介绍时,要特别注意不应停留在语文老师比较偏爱的文学作品上面,应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包括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名人书信(札记)等。假期必读2—3部作品,同时指导、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总而言之,只要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学习习惯,就一定能充实自我,厚积薄发。

    四、养成爱朗读和爱背诵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之一。古人云:“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作用。但如今的语文课,大多数老师重乎讲而轻于读,基本不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教学楼里也很少能听见琅琅的读书声。因此,不少学生读课文时根本无法把握咬字、语气、语调、停顿等,更无法感知课文的内在情感和含义,把一篇完整流畅的文章读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内外重新重视朗读,每周至少安排两次早读,要求大声地朗读课文或自己喜欢的文章。课堂上要检测朗读效果,形式可不拘一格,或配以音乐,或模拟情景,甚至可以安排整节课朗读课文,每学期要求每位同学至少有一次在老师或同学面前朗读文章的机会。一段时间后,朗读质量大大提高。有些名篇还要求能熟读成诵。

    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多读一些多背一些优秀作品,对培养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的年龄期,在这个年龄段中,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和发展,通过训练可以获得最佳的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一方面的潜能。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弥补。鲁迅有雄厚的文学功底,离不开三味书屋里熟背的“四书五经”;巴金之所成为小说家,他说全靠自己背了几部古代名著。所以,背诵时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五、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现在的中职学生不喜欢语文、不喜欢上语文课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害怕写作文。一听作文就头痛,就打哈欠,叹冷气。是他们没有想法吗?说起来可是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有些还颇有见地。是他们不会表达吗?写信,网上聊天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一个是“要我写”,一个是“我要写”!那么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文章多些自由,少些束缚吧,要知道好文章是“写”出来的而非“作”出来的。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够写通顺、写活泼就是好文章。即使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行,总比憋了半天才挤出两三字来好得多。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本作为作业上交,每学期要求至少写八篇文章(应用文除外),题目和范围在学期初就交给学生,每两周上交一篇,自由选题。对某些确实不能及时上交的同学在说明原因的情况下可适当延期。同时注意出题时,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我手写我心”,反对“假、大、空”。第一学期,可以出这样的题目,如“这就是我”、“我希望成为这样的人”、“我与语文”、“老师,我想对你说”、“我心感动”等,一方面,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让作文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另一本算是自由随感录,灵感来了,心情来了,一句句子,一段话语,一个想法,都可入文。

        六、养成爱表达的习惯

        应试教育常常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致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低。未曾说话先脸红,“口将言而嗫嚅”,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讲话语无伦次、辞不达意,不善于怎么说。如果在中职教育中再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强化训练,那么必将给他们的毕业求职带来极大困难,同时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所以,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重视对学生这方面习惯、能力的养成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较有效、易操作的一种方法是课前5—10分钟的演讲。每堂课可安排2—3名同学(按学号顺序)上台演讲,同学评议。主题要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如第一轮可以自我介绍为主,第二轮可就某一事物进行简单的介绍或说明,第三轮可讲述校园所见所闻所感,第四轮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评论。此外,还可以采用讨论法、对话法、论辩法、口头作文法等等。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说什么”,而且还锻炼了他们“怎么说”。从而逐步提高他们敢说、能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育者,“教”的是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养成好习惯、养成哪些好习惯;“不教”才是真正的目的,习惯就会成为自觉的行为、稳固的习性、内在的能力和素质。虽然许多中职学生语文营养“先天不良”,但是,只要我们的教师能为学生架起一座由“学会”到“会学”的桥梁,从基础抓起,从点滴入手,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那么,这必将职教改革的一个方向,必将有利于提高中职语文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