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岳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课程
改革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安徽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等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创建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特制定本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省教育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总体部署,以培养现代职业人为最终目标,积极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真正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根据“理论为实践服务”、“重效果、轻形式” 的原则,改革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方式,改变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和教学模式落后的状况,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课程改革对象
本校所属三年制中职所有专业课程、德育课程和文化课程。
三、课程改革任务
1.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加强项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开发,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2.推进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为核心的项目化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
3.推进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技术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能力等“双师型”素质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
4.推进体现生产实际场景的课程环境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5.德育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以新课程理念和模块化课程模式为参考,以学生学习基础为出发点,以学生能真正得到收益为落脚点,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与专业课程改革配套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模块。
6.建立质量考评体系,改革现有的以书面试卷闭卷考试为主的课程考试体系,构建以综合全过程评价为主体,以专业技能(考证)和辅助技能(其他证书)为支撑的课程评价体系。
四、课程改革内容
1.德育课程改革
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德育课程极为重要的任务,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课程之中。整合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伦理和环保教育、社交礼仪教育、劳动教育、创业教育等内容,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体系。
在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中有机地渗透德育。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德育评价与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做到环境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德育课程必须打破陈旧教学理论的藩篱,尽可能通过个案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进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和行为的转变。
2.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突出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功能。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和整合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渗透人文精神,降低教学起点,但不降低要求。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着力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不断改进学习行为、习惯和方式,使学习者想学、会学、乐学。开发与大类专业相配套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课程及其校本教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根据不同专业以及学习者不同兴趣、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大力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
全面实施计算机等级考核和普通话等级考试。
3.专业课程改革
按大类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制定课程实施计划。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开发与相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密切结合的课程或培训项目;开发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习者就业有实际帮助,与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相结合的课程和培训项目。组织开发、编写与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相配套、体现地方特色、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求的专业校本教材(含多媒体课件),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体例设计上,体现能力为本、任务驱动的指导思想,通过任务、活动和主题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让学习者在具体实践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五、课程改革实施办法
1.课程改革以现行的专业部为单位和主体,在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课程改革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进行。各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可以是专业部主任,亦可由专业部或校长室指定。鼓励专业老师毛遂自荐,经校领导及专家审定,即聘请为专业带头人。
2.各专业部向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呈具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经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即批准实施,并调拨资金作为课程改革的专项资金。
3.各专业在改革进行过程中遇到与传统管理体制相矛盾,或与常规管理要求相冲突的地方,由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专业部会商解决,重大问题由校长室定夺。
4.2007—2008学年拟各专业部开始实施1~2个大类专业的改革试点,完成完善时间为一年;2008—2009学年计算机、机电、电子、旅游四个专业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完成完善时间为一年;2009—2010学年全校各专业全面开展课程改革,用四学期到四个半学期的时间完成全校的改革落实,并经过第一批次的教学实践,通过市场和社会的论证和检验。
5.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改革的过程,也就是课题研究展开的过程。各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要进一步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改革进行的过程中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和保存,学校将集全校的改革探索实践申请安徽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各专业课题的改革都是作为支撑的子课题。
六、课程改革推进策略
1.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最后检验标准是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必须以企业的需要为准则。因此,成立以企业行业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第一件大事,没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论证,课程模块化改革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2007年9月)
2.各专业部健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小组,组建课程改革教师团队。实施课程改革,专业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关键。各专业部确定的开展课程改革试点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操作能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力、技术服务和咨询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实训设备改造和开发能力、实验实训室改造能力、专业开发能力、项目课程和教材开发能力,必须有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各专业部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确保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得以提高,合理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以能够胜任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台《参与课程改革人员管理办法》和《参与课程改革试点班教学的教师工作要求》,对开展课程改革工作的教师发给相应津贴。(2007年9月)
3.各专业部确立大类专业发展方向或专业链,确立课程改革试点的具体专业。这是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改革的前提性工作。计算机、机电、电子、旅游专业都要开发或拓展出3—5个精细专业,形成专业链或专业群。(2007年12月)
4.各专业部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部要以学生未来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围绕为社会输送中级工或高级工的目标,将中级工或高级工的具体能力要求进行细化。首先,重点研究社会或企业需要劳动者具备哪些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哪些社会适应能力、具备哪些必备的转岗能力等一般专业能力;其次,针对专业实际,确定专业关键能力;再次,根据专业一般能力和关键能力,研究确定与这些能力对应的课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关键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因为只有“核心课程”才能培养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技能人才。(2009年1月20日)
5.各专业部调整、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模块及其结构。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块的确立。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结构,着眼于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对相关学科课程进行整合,重新构建专业教学内容及其模块。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各专业部在提出的改革方案中,应针对市场和行业的需求,把原来学科体系下的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进行整合,以项目模块的形式把整个专业理论和技能形成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块,去除学科体系下的“鸡肋”,并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完善模块。模块的建立要尽可能小点、具体点、能检测。在模块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将模块的设立和专业的各类考工、考证相结合。(2007年12月)
6.开发模块,安排模块的运行流程。开发模块包括编写模块大纲、编写工作页(讲义)、确定教学方法、制作课件。模块运行流程包括以模块为单位安排教学进程表,开展小组教学,多工种岗位轮换,利用工作页、设备、课件教学。
专业关键能力模块是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即岗位能力的模块。该模块可以请企业中资深的技术人员作为教学工厂的兼职部门经理进行指导,以达到最佳效果。模块的编写,特别是基础理论模块的编写,要摆脱以前学术课程体系的束缚,不能简单地把相关课程进行剪切和拼凑,敷衍成模块,而要设立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可以是项目、可以是工程、可以是任务、可以是主题,所有的教学基本围绕这条主线来进行。这就要求对专业有比较宏观的了解和把控,把专业课程里的知识和技能点融会贯通,用主线串通起来,把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最大地实用化和简洁化,让学生看得见,明白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能直接做成什么产品。(2008年1月)
7.建立与能力培养相一致的考核评价机制。由考核学科知识转向重点考核技能,由考核应知转向重点考核应会。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一是专业技能较强的课程考试可以直接转为证书考核,实行“以证代考”; 二是将技能考核落到实处,改变过去技能考核“走过场”的做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过程性考核档案袋。(2008年1月)
8.各专业部确定课程改革试点班级,各专业部向学校呈具专业课程改革的方案。(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