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 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 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
  • 安徽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 安徽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教学科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教学研究

    岳 西 高 职 政 治 课 教 师

    时间:2007-05-15 10:21:23 来源:教研室 作者:教研室 点击:2396次

     

    运用政治课“六关”复习法,培养学生基本能力

     

         岳 西 高 职 政 治 课 教 师    

     王诗品

     

    高三政治课课时紧,内容多,任务重,复习时间有限,加上该学科理论性强,考查面广,且能力要求较高。要想在高考中取胜,达到理想的效果。根据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高三政治课复习应把握好“六关”,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课前导读关,把握教材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前导读就是在每节课开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以及本章、本课内容相联系的国内外的大事件或身边热点等问题,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1)引导学生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线索,帮助学生划出重点、难点和疑点。(2)引导学生比较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初步弄清概念的内涵,以及此概念与彼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3)引导学生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或者自己举例说明论证观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设计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第一: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水平,要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又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难易适中,范围适度。找准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达到“跳一跳摘果吃”的效果。否则,教师再怎样“千呼万唤”,也不能让学生得到满意答案:过易学生觉得没意思,不值得思考,不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兴趣。第二,要准确、具体,避免过空、过大,无法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或者学生无所适从,应从实际生活,时事政治导入。第三,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设计问题不仅内容具有启发性,而且在于问题提出的角度具体方法论上的启示作用,这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怎么样去发现问题,怎么样去提出问题,如我在讲“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原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思维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是否说明了这一原理不成立,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且学生非常有兴趣追根求源,而且在提问的角度方面具有思维启示的效果,这样做法,既达到了巩固知识又在思考能力上得以提升。

    (二)、设计问题情境的合理性。良好的问题情境既能为教学创造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度的理想氛围,又能吸引学生将注意力指向当前问题,唤起学生的思考问题欲望。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契机很多,可以在矛盾处引发问题,可以用当前的时事为背景。要提高设问和效率,掌握设问契机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课堂上只有学生出现“愤”、“悱”状态时,学生思维处于“十字路口”,即达到了“心求通而未得”、“欲言而未能”、“欲达而不知其矛盾”的程度时,才是引发问题、巧妙点拨、指明思维方向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设问不要过缓过急,设问的出发点应是学生的“兴奋点”,依靠点应是学生的“疑惑点”,如我在讲日本正在谋求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假如你是外交部长你会怎么表态?”,许多同学讲“反对”,我然后把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回答记者的精神和同学们讲了,既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问题情境出来了,“为什么?”,学生就自然地思考这个问题,切中要害,把握了契机。过了一段时间,我适时点拨:日本这一外交举动的确考验我国的外交智慧,我国外交部的态度也正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体现”。然后我把与这一问题有关的国际关系和学生做了一个详细的交代,学生感到心满意足。课前导读是教学活动的开始,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导读过程中教师应规定学生必须完成预习的任务,预习结束后可以提问学生相关问题,检查预习效果,或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指出成功或不足,从面形成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教学环境。

    二、重点精讲关。突破教材重点、难点,做到抓关键,抓中心,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在课前导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对教材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它是零碎的,模糊的,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结合教材重点、难点,进行精讲。重点在“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简练准确地分析概念,培养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正确使用政治术语的能力。精讲概念,可以由学生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自己分析,运用已知知识进行理解和自己比较概念,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归纳、补充、整理、纠正学生的错误或不全的答案,形成正确科学、合理的结论。

    2、应用多种方法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比较能力。教学重点是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的知识内容和问题。突出教学重点方法有:(1)通过知识的系统讲授,讲明重点问题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2)通过少讲非重点知识,用较多时间讲深讲透重点来体现.(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以强化所教内容,如提问、朗读、记忆、联系等方式加以巩固。

    3、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掌握、难以理解的知识和不易解决的问题。突破难点可以用以下方法:(1)实例论证法,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具体的感性材料分析抽象的理论;(2)分解法,化繁为简,抓住关键环节解决一般问题;(3)层次分析法,剥壳式由表及里的逐层分析,从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4)由已知到未知的方法,温故而知新,运用知识迁移法突破知识难点;(5)比较法,比较归纳事物的异同点,全面认识事物;(6)图示法,直观反映做到具体化等。

    4、列出知识提纲,突出知识结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采取讲边列知识提纲,使学生一目了然,思路清晰,逻辑、层次清楚。例如: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这一部分有8个问题,可以浓缩为“性质”、“地位”,“作用”,“方式”,“建设”、“路线”、“制度”,7个关健词,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地位和作用,而党的地位和作用又是通过党的领导方式来实现的,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总之,重点精讲是采用启发,传授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从而扫除学习中的知识障碍。

    三、课堂小结关。突出知识结构和结构体系。重组教材、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构建政治学科的主干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是教师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进而明确所学知识的难点、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达到深化教材、巩固知识的目的。首先,应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在重难点精讲环节由于分析时分析举例较多,论证时理论性、逻辑性较强,或者肢解成小观点讲解,容易使学生难以分清主次,抓不住核心。通过小结,可以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应该点明本节课的内在联系,前后因果关系,内在层次,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清基本线索等,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归纳,可以培养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第三,应点明本节课在整篇教材和单元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知识连接点。这样就变读死书为读活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应该注意的是,小结应言简意赅,线条突出,脉络清晰,比如《哲学》这门课,上、下册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大板块知识为结构,根据《政治课考试大纲》要求,唯物论主干知识表现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功性关系;辩证法主干知识,表现为: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和矛盾观点;认识论主干知识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干知识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使学生的学科主干知识形成知识树,建立知识网络。

          四、 复习巩固关。 强化所学知识,提升认识.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复习巩固的具体做法是:(1)由学生自己列出全课教材的知识提纲,总结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全课的核心和主线。(2)教师设疑,学生复习,即在学生列出知识提纲的同时,教师在课前设计几个疑问,要求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复习,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途径。设计题目应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结合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或重大事件,突出重点内容。(3)学生解疑,老师讲解和订正,复习方法如:对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以课文为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以 经济学,哲学、政治常识为单元,构建知识网络。复习巩固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由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飞跃,使政治复习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五、练习反馈关。考察所学知识,考核能力,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实现质的突破,从而提高具体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学生练习,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思想觉悟,实现由未知到已知,由他知到己知,实现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一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如:课堂练习或课外练习;单元训练或综合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或撰写小伦文等。总之,根据实际需要而选择使用。针对练习,教师可采用全批改、部分批改、个别批改、集体订正、学生点题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找出学生薄弱环节和教学中的空档,查缺补漏,做到对症下药,为下次练习打好基础,掌握方向。

    六、把握学科联系关。将政、历、地三学科知识融合为一体,提高多角度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由政治、历史、地理单科试卷演变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后,在试题设计上更加着眼于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试题冲谈或打破考生所学学科知识之间的严格界线,鼓励考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上有所创新,因此,要加强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对于近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反恐问题”,“中东问题”,“朝核问题”,“台湾问题”,“中美俄关系”等,了解背景,找出与政、史、地三科知识相关的结合点,多做典型试题,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在做题中提高自己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因此,单靠某科教师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政、史、地三科教师通力合作和交流,通过综合备课的方式,即集团军作战,政史地三科坐在一起办公,营造协作氛围,共同探讨学科间的相关问题,避免各自为政,寻找政史地三科在重大时政热点问题上的交汇点,增加教学与复习的整体性和知识系统性,以实现学科知识的和谐渗透。只要全体教师树立全局意识,统筹兼顾,恰当运用,我相信: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