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 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 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
  • 安徽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 安徽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教学科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教学研究

    关于大别山区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

    时间:2007-05-19 10:15:21 来源:教研室 作者:教研室 点击:2151次

     

    关于大别山区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

    岳西县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王泽河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前冲、石桥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还有相当的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延缓新农村的的建设进程,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引发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关注农村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之一,这对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摸清新的时期贫困产生的原因,为下一步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决策,岳西县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全体师生分组承担了本人现将对天堂镇的前冲村、石桥村部分贫困户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撰写成调查研究报告,则有利于当前分析低收入农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具体措施。

     一、被调查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收取的21户资料中,人均年收入少于800元(2004年的贫困标准)的绝对贫困户占有12户。12户贫困户共有人口34人,劳力9人,外出打工5人,人均收入502.5元,其中劳务收入123.2元,占24.5%,种植业收入254.6元,占50.5%,养殖业收入87.8元,占17.4%,其它38.4元,占7.6%。人均拥有耕地0.89亩,人均占有林地0.64亩,人均拥有口粮239.5公斤。住土草房2户,占16.7%,住土瓦房5户,占41.7%,住砖瓦房及板房2户,占16.7%,住危房5户,住楼房1户,无房户1户。

    二、贫困原因分析

      从收入支出角度来说,贫困是收入少,而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对收入又较多的情况下产生的,导致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对贫困原因调查主要采取对农户进行个别访谈和通过村两委干部座谈的方式进行,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调查农民的贫困原因的。根据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情况,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缺文化致贫。

      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统计结果,12个贫困户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有2户,占16.7%,小学文化程度的有5户,占41.7%,初中文化程度的3户,占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户,占16.7%,高中与初中文化程度之和只占41.7%,比例非常少。家庭主要劳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户家庭,人均收入为532.94元,而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2户家庭,人均收入仅为417.00元。人均收入在500826元的家庭中,有10.5%的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而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的竟达36.6%。

      缺少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贫困山区的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援,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不思谋发展经济良策。

    2、自然灾害致贫。

      地山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许多农户因经济收入的,抗灾能力极差,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就步入了贫困户的行列之中。在我们的这次调查中,因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的,就有4,29.5%。因灾贫困是目前绝对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对于这种贫困,脱贫速度慢,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一种贫困。在石桥村有四户村民就是这样的。因灾贫困也是返贫的根本原因,由于国情所决定,上世纪我国的脱贫标准低,有些农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又加入贫困的行列。

    3、因病、残致贫。

      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占第一位,共有7户,占33.3%。这可能是收入太少的农民,用在治病上的支出更少的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由于我国农民还没有享受医疗保健待遇,农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负担,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在贫困地方,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4、缺少耕地致贫。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要是没有耕地,也就无法生存。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扶贫已有近20年了,农村不少家庭摆脱了贫困,现在剩下的一些贫困户基本是比较难以脱贫的贫困户,大都是分布在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耕地少、水资源缺乏或耕地质量差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由于缺耕地导致贫困也有5,由于石桥村人均人均耕地仅有0.3亩。这么少的耕地,加上贫困户的农民文化素质差,又不能适时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从种植业获得的收入自然就很少。

     

     

    5、缺劳动力致贫。

      贫困原因中,越是缺劳力,越是贫困的占4户。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小于0.3的人均收入为437.7元,而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在0.81时,人均收入为610.4元,是前者的1.4倍。这种贫困原因以前表现不明显,也只是在90年代后期才突出,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贫困地区大都是人多地少,劳动力严重过剩,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是有了劳动力也没有出路,劳动力的多少并不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原因。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困地区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贫困地区劳力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6、因上学致贫。

      因上学致贫也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也是90年代末才出现的的。虽说我们国家的小学、中学都是义务教育,但在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少,用在学校方面的开支也比其它地区少,为了维持学校正常开支,有的学校采取增加收费来保证学经费缺口,于是教育乱收费在贫困地区比较常见,有的地方一个小学生学杂费一年要34百元,一个高中学生的学杂费一年要1千多元。如果贫困地区一个家庭中几个孩子都上学,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家庭的贫困。如果贫困地区的孩子考上大学,在教育体制实行改革的今天,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一万元左右,对一个贫困家庭更是无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那么,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贫困的境地。

    二、结论

      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灾、因病残、缺劳力是形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灾害和环境条件恶劣是致贫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残致贫。缺少劳力和因上学致贫是新的时期下的两种贫困原因,这两种原因计划经济年代比较少见,即使有,也不明显,只有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这两种贫困原因才变得突出。也许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两种贫困原因还会有所突出。

    三、促进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面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户的收入,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走种、养、加工、贸易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一是要在低收入农户中,改变广种薄收的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水平。通过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增加就业,实现增收。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适宜贫困地区发展的富民产业。在畜牧业发展上,要实现新的突破,多发展草食型动物养殖,如山羊、奶羊、肉牛等,可以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要加快畜牧业的市场建设、防疫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为畜牧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让从事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的农民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2.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

        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是努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必须把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普及初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通过开展各种农民技术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争取几年内使每个低收入家庭都有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特长的劳动力,这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有长远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民文化学校,培养一批中、初级层次的实用技术人才,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加大扶持力度,转变扶贫方式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二、三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贫困农户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要想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对于贫困户,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同时,也要改变过去的一种面面俱到的救济式的扶贫方式,采取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方法,增强其发展后劲。

         4.实施阳光工程培训,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低收入农户快速增加收入的首要措施。低收入农民家庭一般有较多剩余劳动力,但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比较差,转移的劳动力较少,所以,实行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是快速提高收入的首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

    5.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保体系的逐步建立,在当前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基本生活、生产权益的迫切需要。低收入群体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社会救助和有力扶持,以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