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 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 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
  • 安徽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 安徽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教学科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教学研究

    教育简报-第5期

    时间:2008-05-06 00:00:00 来源:教研室 作者:教研室 点击:1551次

    岳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5

    主办:教研                            00八年五月六日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问题研究》

    JG07051)开题报告

    一、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目前应试教育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以及教育均衡政策尚未真正深入实施的前提下,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为升学而陷于茫茫题海中间,几乎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吸纳;更多的普通中学学生因升学无望而陷于自暴自弃、耽于享乐的泥淖之中,流行文化大行其道。以应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妨碍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过分强调学生学习行为的个性化,以致偏重于宣扬以个性为中心的西方道德标准,无形中也贬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因而大批青少年像无根的浮萍,语文素养的低下,特别是人文素养的缺失在他们身上较为普遍存在。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正是这些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威武不屈,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及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学科以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理所当然地担纲重要角色。

    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且把它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他们在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接受地方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人文教育,并对他们进行实用语文的指导,使他们在热爱家乡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进一步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容

         1、高中生的口语交际、阅读现状、写作能力以及书写习惯的调查与分析

         2、高中语文教学在文化渗透中的误区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4、课外活动课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研究

         5、新课标所指定的高中生课外必读书中的传统文化研究

    6、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模式及价值研究

    7、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

         8、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问题评价机制研究

    (二)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并参考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传统文化不单指古代诗文,还包括受其影响的深入到每个人的语言、行为、日常生活等方面,包括各地方言、民风民俗和传统节日,并对其展开研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对行将断裂的文化链条进行有效的传承,了解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2、教育行动研究法;3、个案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5、比较研究法

    (四)研究价值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多注重教学实践行为的创新与改良,不重视与理论的结合研究。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其价值在于既为新课改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又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寻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一)国际方面: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主张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存在主义教育”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实质就是品格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英国的曼纳帕客学校专门开发人文学科的校本课程,以期对中学生进行更好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有益的尝试。

    (二)国内方面: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核心的东西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精华仍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尤其是青少年道德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中已受到广泛关注。如: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安徽省教育厅于2002年开始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工程。广东省深圳市上步中学进行“大语文教改实验”,努力通过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写作、大量的言说与读大气的文章、写大气的文章、说有人气的话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吉林舒兰市第五中学的《为人生、为国家的语文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建设趣味、品位、人味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借助社会大课堂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写自己的话的作文。

    (三)研究假设和突破之处

    汉语本身浓厚的人文性、新课改语文文本的丰富性以及教学主体学生意识发展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渗透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虽然面临着西方文化强大冲击,而它作为中华民族之“根”之“魂”,仍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各界的努力,也需要借助语文教师的热情。我们在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既要以厚德载物之心不断吸引世界文明,又要努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服务。为达此目的,本课题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论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调查分析,力求在理论更深层次论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中找寻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2、课内外阅读文本整合的创新

    1)有机处理教材文本。对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进行调查整理,使教师能更有条理性的把握好课内文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操作。

    2)适度引进课外文本。如语文学习与安庆方言、习俗。语文学习与安庆地方文化,等等。

    3、写作教学的创新

    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引用古诗文。将所积累的神化故事、典故巧妙地插入作品。写一些文化散文或小论文如“民俗论文”,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化,又使学生推陈出新,赋予时代的光芒。

    4、教学方法的创新

    探究新型的课内课外文化渗透模式,使之有效的为宏扬中华传统文化服务。例如,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寻求符合高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等。

    5、教师传统文化学习方式的创新

    目的在于提升教师个人的传统文化底蕴,为弘扬民族精神积蓄丰富的后备资源。

    6、评价机制的创新

    主要从教学主体和导体两方面解决文化渗透问题的评价机制。即对主体——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和对导体——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的改革。

    四、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科研手段和经费保障等)

    1、由以下具有丰富教研经验的专家和本校资深高级教师担任课题指导:

    陈信怀——高级教师,市教研员,市中语会秘书长

    程海兰——高级教师,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2、 课题主持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

    课题组两位主持人一直在高中教学的第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热心参加科研,科研能力强,曾有多篇论文发表,获奖和交流,完全能担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第二负责人施取金目前是学校教务处主任,具有很强的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充分调动课题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3、人员结构合理     

    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共10人,有资深的中教高级教师,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既有骨干教师,又有普通教师;既有教学管理人员,又有一线教师。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合理。课题组成员涵盖高中三个年级,有利于研究的可持续性开展。大家学术观点相近,目标一致,心理相容,关系和谐。

    4、资料准备

    1)学校各类教育图书、期刊等资料丰富,校园网使用非常便利;(2)学校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设备完善,能满足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

     5、主要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3)《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黄济);(4)《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茅于轼 );(5)《语文教师素养》(马智君);(6)《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唐晓杰等);(7)《中国民间蒙学通书》以及有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近现代启蒙主义思想、民主思想的重要典籍。

    6、科研手段:

    ①调查研究法  ②教育行动研究  ③个案研究法 ④经验总结法  ⑤比较研究法

    7、经费保障:

    我校作为市级示范中学,领导高瞻远瞩,教师齐心协力,按省、市规划办的要求管理课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五、课题组分工情况

    顾问:陈信怀  程海兰

    课题组长:周传海  本课题负责人之一,并负责对材料、成果汇总

    课题组副组长:施取金,本课题负责人之一,并负责指导和协调

    课题组分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