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师生关系建设
岳西高职 金燎原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必需优先发展教育,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学校就是要建设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建设,就教育系统来说,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相处。就教育本质来看,和谐教育是一种适性教育,提供适合孩子天性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是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弘扬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和谐师生关系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党员是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先锋和楷模。
和谐师生关系建设, 以人为本是核心
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就是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运用和谐社会思想去看待和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科学分析影响师生和谐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师生和谐。
师生和谐,是指师生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师生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的和谐等。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就是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倡导和弘扬“和谐”精神,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志,和悦自适的情操,不断促进人的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就是要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用和谐的旋律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用和谐的氛围激发师生创造活力,把学校建设成师生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
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使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大力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人文即以人为本,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人文是和谐校园之灵魂。开放指现代教育主动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激发。
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和”是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发展规律,“不同”指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反映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合作的真诚,“不同”指个性张扬,健康竞争。21世纪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和谐生活,包括民主、高效、规范、有序的政治生活,自由、平等、创新、协作的学术生活,高尚、平和、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文明、高雅、多元、动感的文化生活,理解、尊重、忠诚、负责的情感生活,以及安全、开放、互助、环保的社区生活。在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目标下,使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充分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充分涌流。
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六个“注重”是着力点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内涵丰富,要抓住主要着力点:
注重学生教育的全面性。既要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在教育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标志性地位,又要重视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
注重学生教育的人文性。树立教育的生命性、未来性、社会性价值,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
注重学生教育的协调性。各个方面发展要相互适应,注重强调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加强教育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注重学生教育的持续性。强调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实施科学决策,减少和规避风险,加强效益理念。党员与学生结队,与学生寝室联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注重学生教育的公平性。教育不仅是个人福祉,而且是公共福祉,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决定教育的公平、公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没有教育的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没有了基础和前提。生命平等的观念和尊重博爱的思想,不论智力优劣、外貌美丑、地位高低、经济贫富,人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尊严,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
注重学生教育的多样性。多样性是教育自身生命的体现,使教育更加彰显自己的生命。强调学生教育形式多样化,符合最广大学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生的幸福体验是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长的快乐。成绩好不一定表明和谐,但幸福毫无疑问是一种和谐,我们决不能以发展压倒幸福,以成绩牺牲快乐。和谐校园应当十分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幸福体验……有没有拥有令人敬佩的教师、有没有结成促膝谈心的朋友、有没有发现乐此不疲的活动项目,有没有找到废寝忘食爱读的书……。
发展和学风是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基础
和谐师生关系建设,首先要发展。发展依赖于和谐,和谐取决于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师生真正的和谐。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数量必须服从质量,硬件必须服务软件,形态必须体现功能,增强创新能力。发展优先,育人优先,贡献优先;,质量优先,协调优先。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没有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发展,但不改革不发展,师生关系就没有活力,事业就没有前途,也就没有真正的稳定。
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必须重视学风,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建设和谐环境就是要培育一个民主自由、宽容开放、公平诚信、充满活力,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之间、学习主体之间和谐相处的系统。关注现实世界,崇尚科学,追求卓越,诚信,力戒浮躁。校园和谐的基础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和谐。校园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也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和谐的校园生活首先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游戏玩耍、运动健体、文化娱乐、审美欣赏、科学探究等等。和谐的校园生活必须是快乐的。不能因为读书,而使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不能因为考试,而使孩子丢失学习的兴趣;不能因为升学,而使孩子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谐的校园生活应当是有较高的文化品味的。要使人脱离低级趣味,走向高尚典雅,就要引导人过有追求、有志向、有教养、有情趣的生活。努力实现师生的和谐统一。
和谐师生关系建设, 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
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因素,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团结和谐、理解支持的和睦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基础。校园内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师生关系集中体现在教学与教育两个基本方面。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和谐的关系,必须把握三种状态:“以学论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和谐的教育是心灵沟通、是人格感召、是文化熏陶、是精神引领。师生间的和谐教育关系体现为一种亲近、融合、协商和激励性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培养师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要竞争必须学会合作,合作能力就是竞争能力。学会合作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协调,学会沟通。要教给他们沟通和协调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学生做到“三好”:良好的性格,即性情温和,意志坚定,感情丰富,具有坦荡的胸怀和乐观的心境;良好的处世能力,即看问题客观冷静,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化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善于与他人交往,待人接物友善大度,助人为乐,心胸豁达,做人厚道,容人、容言、容事。
加强师生的创新团队建设。在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知识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个人作用越来越小,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群体的合力。没有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协同攻关,就很难产生重大创新成果。人口、环境、生态、能源、空间等问题的解决,绝非某一个专业可以胜任,它有赖于各种专业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努力,都需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团结。善于团结、善于合作,是干部的基本功,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一个干部既要讲原则,也要有人缘。不讲原则就没有战斗力,没有人缘就没有亲和力。一个不珍惜团结、不善于团结共事的人,不适合当干部,更不可能当好干部。团结的前提是形成共识,共识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前提是以诚相待,换位思考。沟通能消除误解,不要怕沟通中的麻烦。没有宽容就没有人才,没有理解就没有团结。一个好的领导者,应当使同事和部下有安全感。第一,不嫉贤妒能;第二,不秋后算账。应当使大家有成就感和团队荣誉感。如果这个单位的部下以领导为荣,领导以部下为荣,那么这个单位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荣誉团队。
总之,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巅峰体验,在交往生活中获得归属体验,在休闲生活中获得审美体验。和谐教育中的学生体验着校园生活的发展愉悦,和谐教育中的教师感受着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社会真正成为和谐社会。
2007-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