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 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 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
  • 安徽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 安徽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教学科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教学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浅谈

    时间:2007-09-18 10:23:13 来源:教研室 作者:教研室 点击:1814次

     生心理健康育方法浅谈

                岳西县高级职业中学  蒋翀凌

       

        中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已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关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充当好“心理医生”的角色。那么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的方法

     加强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老师、家长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才能奏效。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优化心理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以下方面:

    1、良好的校风、班风。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学校,良好的校风、班风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影响很大。如果一个学校和班级学习紧张有序,同学团结友爱,老师待人和蔼,到处充满着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的气氛,学生就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学生就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人和事,学生就会感到快乐安全,有些学生的一些暴躁好斗、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等不健康心理都能得到抑制和改变。

     2、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学生,师生平等相处,彼此关怀,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感、安全感、信任感,在这样的心理环境里,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创造主要靠父母。父母的心理素质高、心理修养好,就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父母的情绪积极,家庭就会出现喜气洋洋、生动活泼的气氛,孩子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如果父母情绪低沉、消极,满腹牢骚,家庭气氛就会紧张,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长期发展,孩子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4、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假如社会环境健康向上、安定祥和,学生就会感到安全、幸福、无忧无虑,充满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如果社会环境恶劣,充满凶杀、抢劫、色情,学生就会恐惧、惊吓,对现实产生忧虑。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应大力支持,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二)加强正面教育

    学校和老师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学校和老师应充分认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一切手段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举办讲座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聘请专家主持,也可由班主任担任;可全校集中举行,也可由班级组织。讲课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不健康心理认知结构。讲课要有针对性,要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还可以与学生就心理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有的放矢的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2、将心理健康知识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各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生理卫生课,可以由生理卫生知识扩展到心理保健知识,由心理保健知识的传授延伸到不健康心理行为的矫治,还可以进行必要的青春期性教育。语文、政治、历史课可以结合教材教育学生自信自强,面对挫折,不弃不馁,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热爱学习,刻苦勤奋,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讲座和上课只能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普遍性的问题,而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则必须进行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讲知识,问问题,解疙瘩,因人而异。

     (三)注重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疏导的过程也就是沟通的过程,疏导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倾诉,尽情地倾诉自己的苦恼,发泄心中的不平。学生倾诉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也可以用文字;可以用书信,也可以用周记和作文,总之,只要是便于学生表达内心苦闷的任何形式都行。对于学生用不同形式所作的倾诉,教师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疏导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语言疏导,它可以问得清楚,说得明白,讲得透彻。但有时因时间、空间的限制,老师不可能找每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面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运用写回信、写评语的形式排解学生心中的困惑。老师要勤观察,多分析,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发现问题,及时疏导。不要让学生的心理问题郁结于心,得不到排解,以致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学习,贻误终生。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最深。教师性格开朗,为人随和,爱护学生,富有同情心,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如果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独断专横,处事不公,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按要求应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但受条件限制,现在许多落后地区的中学仍然空缺,那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责任无疑就落到我们老师的身上,这样,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还要有出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生心理障碍的矫正能力。老师不仅要精通心理学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因此,老师应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3、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因人而异,因人施教。

    中学生因性别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性格情感不同,心理问题不同,因而施教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学生性格开朗,有啥说啥,教师可以和他畅所欲言;有的性格内向,有话不说,闷在心中,教师则要细小观察,耐心诱导,使其敞开胸怀,一吐为快;有的学生因感情问题再加上性格腼腆,不愿直接向老师诉说,则可让其用书信的方式表达。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教师应因人而异,因人施教,切不可千篇一律,死板教条。

    2)耐心细致,坦率诚恳。

    做心理工作,粗心不得,急躁不得。观察要细心,沟通要诚心,说服要耐心,矫正要有信心。学生不愿说,要耐心诱导;学生有问题,要细心疏导;学生有情绪,要诚心劝导。教师坦率真诚,说理入耳入心,学生就会深受感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开展活动,自我教育。

    为增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一些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早恋对中学生学习、人生的影响;调查网络游戏对中学生的伤害;调查中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的原因;调查父母工作的状况,了解父母挣钱的不易等等,并写成调查报告,在班上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夏令营,吃点苦受点累,增强抗挫能力。

    4)家长配合,双管齐下。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况且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在家庭中形成的,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学校可以开家长培训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增强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同家长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状况,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矫治。只有家长和学校紧密配合,双管齐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5)向社会延伸,巩固疗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个长期的工作,中学阶段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好。有的学生毕业了,有些心理障碍并未完全矫正好,教师要跟踪教育,巩固疗效。对于一些尚有心理问题的毕业生,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指导,提供帮助。

     总之,只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强烈责任感,有符合职中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再加上家长的密切配合,一定能把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