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
蒋 翀 凌
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也指心理健康。学校不仅要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还要打造学生健康的心理。但事实上,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许多专家通过大量调查得知,当今中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占三成以上。而作为经过多次筛选下来的以“双差生”为主体的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那么,职中学生有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
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面。有如下表现:
1、厌学。厌学是目前职中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前国家教委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而职中学生厌学的比例更高。
职中学生厌学为什么如此严重呢?一是他们基础太差,学习困难重重;二是现行中学教材难度大,根本不适合他们学习;三是课业负担太重,他们难以承受;四是考试要求太高,他们难以达标。他们学得又苦又累,又达不到理想的结果,自然会产生严学情绪。
2、考试恐惧症。 一般到了考试前,尤其遇到重大考试,有些学生就焦虑、紧张,并出现一些身心方面的障碍,如吃不下,睡不好,疲倦乏力,精神萎靡,严重时会有恶心、心悸等症状。在心智方面,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思维能力下降,心情浮躁不安,严重的会精神失常甚至自杀。
职中学生为什么对考试如此恐惧呢?因为考试的结果对他们太重要了:考得不好,老师会批评,家长会打骂,同学会小觑。另外,他们考试总是失败,屡考屡败,谁不恐惧?普通中学的优生们从来不怕考试,对他们来说,考试是展现才华扬眉吐气的机会;而对职中的学生来说,考试简直是灾难,苦不堪言。
3、成绩忧虑症。对成绩的忧虑与对考试的恐惧是相关联的,因为担心成绩不好,才产生对考试的恐惧。这种对成绩不好的忧虑不仅在考试前、考试中,而且也在考试后,甚至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这些职中学生也想取得好成绩,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也为此做了艰苦的努力,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努力白费;他们总是担心成绩不好,老师会放弃自己,同学会小瞧自己,家长会责罚自己;他们总是担心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将来找不到好的工作,未来没有希望。他们一直生活在忧虑恐惧当中。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有些学生(特别是性格偏于内向的)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压力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有偏差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学生产生攻击行为。中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离开父母来校读书,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与爱心,不能像父母一样以热情的态度、诚挚的心怀关爱他们,他们会很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甚至侮辱体罚他们,会使他们的心理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往往会病态地感知这一切,于是会不可避免地与老师发生冲突。与老师关系紧张,会使他们感到压抑、焦虑。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也希望得到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紧张,有的同学就感到孤独寂寞,心情郁闷;有些同学因性格内向或古怪不善与人交往,找不到知心朋友而忧心忡忡,寝食不安。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家庭能让学生感到温暖,专制式的家庭学生感到冷漠无助;父母与子女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造成孩子性格的孤僻与专横;家庭的种种伤痕,也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经常就有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父母不和的苦恼,有的甚至痛恨父母,不想回那个弥漫着硝烟战火没有温情和爱的家。因此有的专家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于家庭,表现于学校,影响到将来。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时期,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心理也在迅速发展。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男女生比较疏远,这说明学生们已开始进入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觉醒,知道男女有别。随着性生理的逐渐成熟,性心理也在不断发展。在度过了最初的疏远期后,两性同学渴求接近,甚至爱慕。进入青春期后,异性间的感情就更为复杂,交往更为频繁,严重的会导致早恋。这一时期的他们性发育渐趋成熟但性心理相对幼稚。他们受性心理需求的驱动,会不加约束的释放自己的感情,沉湎爱河而乐此不疲。对于这种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的早恋,家长和老师感到十分担忧;学生自己也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痛苦万分。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面对挫折和失败,有的怨天尤人,不从自身寻找原因;有的自认无能,破罐子破摔,没有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的勇气,也没有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决心。缺乏抗挫能力是当今职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环境适应问题。
有些学生在初中成绩优秀,受到老师的青睐、同学的赞赏,到了高中,环境变了,对手强了,原先的优势没有了,优越感也不存在了,于是感到自卑,整天沉默寡言,有的因此退学,严重的甚至会自杀。有的学生在家里是个“百灵鸟”,整天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到了新环境,遇到新同学,则寡言少语,为找不到好朋友而苦恼万分。对环境的不适应,使他们的心理感到很大的压力。
由此可见,加强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社会、学校、家庭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政治课教师——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社会也应充分认识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家长则应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只有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那么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的方法
加强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老师、家长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才能奏效。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优化心理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以下方面:
1、良好的校风、班风。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学校,良好的校风、班风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影响很大。如果一个学校和班级学习紧张有序,同学团结友爱,老师待人和蔼,到处充满着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的气氛,学生就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学生就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人和事,学生就会感到快乐安全,有些学生的一些暴躁好斗、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等不健康心理都能得到抑制和改变。
2、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学生,师生平等相处,彼此关怀,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感、安全感、信任感,在这样的心理环境里,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创造主要靠父母。父母的心理素质高、心理修养好,就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父母的情绪积极,家庭就会出现喜气洋洋、生动活泼的气氛,孩子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如果父母情绪低沉、消极,满腹牢骚,家庭气氛就会紧张,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长期发展,孩子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4、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假如社会环境健康向上、安定祥和,学生就会感到安全、幸福、无忧无虑,充满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如果社会环境恶劣,充满凶杀、抢劫、色情,学生就会恐惧、惊吓,对现实产生忧虑。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应大力支持,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二)加强正面教育
学校
1、举办讲座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聘请专家主持,也可由班主任担任;可全校集中举行,也可由班级组织。讲课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不健康心理认知结构。讲课要有针对性,要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还可以与学生就心理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有的放矢的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2、将心理健康知识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各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生理卫生课,可以由生理卫生知识扩展到心理保健知识,由心理保健知识的传授延伸到不健康心理行为的矫治,还可以进行必要的青春期性教育。语文、政治、历史课可以结合教材教育学生自信自强,面对挫折,不弃不馁,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热爱学习,刻苦勤奋,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讲座和上课只能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普遍性的问题,而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则必须进行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讲知识,问问题,解疙瘩,因人而异。
(三)注重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疏导的过程也就是沟通的过程,疏导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倾诉,尽情地倾诉自己的苦恼,发泄心中的不平。学生倾诉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也可以用文字;可以用书信,也可以用周记和作文,总之,只要是便于学生表达内心苦闷的任何形式都行。对于学生用不同形式所作的倾诉,教师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疏导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语言疏导,它可以问得清楚,说得明白,讲得透彻。但有时因时间、空间的限制,老师不可能找每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面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运用写回信、写评语的形式排解学生心中的困惑。老师要勤观察,多分析,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发现问题,及时疏导。不要让学生的心理问题郁结于心,得不到排解,以致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学习,贻误终生。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具备的素质和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最深。教师性格开朗,为人随和,爱护学生,富有同情心,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如果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独断专横,处事不公,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按要求应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但受条件限制,现在许多落后地区的中学仍然空缺,那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责任无疑就落到我们老师的身上,这样,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还要有出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生心理障碍的矫正能力。老师不仅要精通心理学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因此,老师应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3、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因人而异,因人施教。
中学生因性别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性格情感不同,心理问题不同,因而施教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学生性格开朗,有啥说啥,教师可以和他畅所欲言;有的性格内向,有话不说,闷在心中,教师则要细小观察,耐心诱导,使其敞开胸怀,一吐为快;有的学生因感情问题再加上性格腼腆,不愿直接
(2)耐心细致,坦率诚恳。
做心理工作,粗心不得,急躁不得。观察要细心,沟通要诚心,说服要耐心,矫正要有信心。学生不愿说,要耐心诱导;学生有问题,要细心疏导;学生有情绪,要诚心劝导。教师坦率真诚,说理入耳入心,学生就会深受感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开展活动,自我教育。
为增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一些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早恋对中学生学习、人生的影响;调查网络游戏对中学生的伤害;调查中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的原因;调查父母工作的状况,了解父母挣钱的不易等等,并写成调查报告,在班上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夏令营,吃点苦受点累,增强抗挫能力。
(4)家长配合,双管齐下。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况且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在家庭中形成的,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学校可以开家长培训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增强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同家长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状况,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矫治。只有家长和学校紧密配合,双管齐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5)向社会延伸,巩固疗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个长期的工作,中学阶段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好。有的学生毕业了,有些心理障碍并未完全矫正好,教师要跟踪教育,巩固疗效。对于一些尚有心理问题的毕业生,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指导,提供帮助。
总之,只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强烈责任感,有符合职中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再加上家长的密切配合,一定能把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