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 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 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
  • 安徽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 安徽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教学科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初探

    时间:2007-01-01 09:00:00 来源:未知 作者:教研室 点击:1200次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初探

    岳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胡祥柏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与不足,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思考,并提出一些个人长期以来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心得。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课程教学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到:“当今社会是倡导终身学习的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将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不远的将来,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信息技术,就如同现在的人看不懂报纸一样寸步难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已经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获取、处理、发布、应用信息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的问题和不足。

    一、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时间不长,目前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所存在的问题分述如下:

    (一)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两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3035学时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

    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羊式”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二)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高考课程,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学生期末成绩单上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有的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与高考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管理不严,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和聊天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一般都在电化教室里进行。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缺乏严格而科学地管理,学生在频繁地接触网络中,被网上千奇百怪的信息所吸引,无心学习课堂教学内容,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不少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放松课”,有的学生干脆把电化教室当成了“网吧”,上课时不带教材,在机房里随意走动,个别学生在玩得高兴时大喊大叫,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

    (四)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来掌握。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套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无兴趣。

    二、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一)、以任务驱动,突出信息技术的信息性

     信息技术是从计算机学科演变过来的,它与计算机学科是有本质的区别,不能简单认为是计算机学科的翻版。计算机学科主要讲的是计算机知识,软件的使用与技巧;而信息技术则是从信息的角度出发,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根据问题去找相应的软件。计算机只是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新教材各部内容都是从完成某个任务着手,提出问题或目标,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通过示范操作或阅读课本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讲授文字处理软件时,通过制作《调查报告和电子板报》大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在分解成若干项小任务,如“制作调查报告”分解编辑调查报告、修饰调查报告、制作调查表、设置版面与打印等,每节课教师按一个或多个小任务组织教学。调查报告和电子板报的完成,文字处理软件也就学会了。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根据学生的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了学生感兴趣的、需要的、和能用信息技术解决的任务,突出信息技术的信息性。教师要彻底丢掉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课前要收集好教学资料、设立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

         二)、以信息处理为主线,强调信息技术的实践性

    信息技术必须姓“信”,新教材突出了以信息处理为主线,处处体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应用,强调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新教材为体现该设计思想和编写原则,设计了“学着做”、“动手做”、“试一试”栏目,要求教师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任务要明确、合适、合理、典范。

    考虑到各地硬件设备的条件不同等因素,设置“学着做”栏目。本栏目在教师或教材指导下学生全部都能完成;也可以做有趣味的课件通过大屏幕、网络等手段将书中完成任务的操作一步步演示给学生看,学生按部就班就能学会最基本的操作;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教材进行操作。此栏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实践性。“试一试”栏目是指导水平较高的学生尝试能否用其他方法完成上述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手做”栏目是为上、中、下水平的学生设计3个或以上和本任务相似、有一定梯度的任务,以便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做巩固性操作练习需要,这样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可做,并且都能完成,使其具有成就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这一特点,保证所有学生进入机房后都有任务,有事可做。但要注意实践不能仅仅是验证计算机的某种功能,还是要与任务驱动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与其他学科整合,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人才类型深刻变革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原理公式,微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具体化,并宏观地展现出来,使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

    在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了主动参与学习的可能。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并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它渗透在其它学科之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工具能像信息技术这样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技术能向学习者提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者无法听到和听清的各种音响效果,使学生直接从感官上认识,体会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现代教学媒体面前,学生不仅可以从容不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安排学习,把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学习模式转变成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多种学习模式。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把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对新生,我通过学习打字的游戏软件,把学生带入有益于学习的轻松环境中,解决了枯燥的键盘学习。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了键盘操作并且指法规范,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了WindowsWord以后,经过练习,一般学生都能熟练地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中文输入及文字处理、表格绘制、编辑、排版等技能,提高了他们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习了“画图”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后,我让学生们自由作画,并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创造性地思维,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练习方式中,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构思非常奇妙,绘画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锻炼了他们的抽象思维。并举办全校范围的计算机绘画、打字、编辑文稿等比赛,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和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3)、信息技术将资源整合,营造网络化的学习环境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发布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时代气息,几乎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它们都是由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和计算机人员共同开发的。学生在网上可以学得到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任何一门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信息,得到世界上任何一位专家学者的指导,使之不受学校水平、教材和教师能力的限制。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进入网络的学生数量激增,他们可以在网上浏览国内、国际新闻;查看国内外文学名著;利用“搜索”功能,到网上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或用E-mail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因特网也给学生提供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的机会,他们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讨论各种主题和收集资料,还可以通过经济和文化的全球交流来学习读、写、算等技能。从Internet上,学生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知识、经验和教训。每一位学习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有目的的选择学习的难度和学习的科目。通过网上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观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调整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由过去的被迫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学习的彻底革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 努力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表现出来的一中特殊认识倾向,带有浓厚感情色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常常表现为他们对计算机的喜爱,曾经对高一新生做了一个调查,有90%以上的学生非常喜欢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经过半个学期学习后,只有不到50%的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究其原因是过去的教材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化,教学内容偏深而不实用等,加之我们有些教师的陈旧观念,教学方法的呆板,就可想而知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的特点教材,自主地设计一些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如把当今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以主题或任务形式交给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这样不仅不会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反而能极大地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眼界。“成功是兴趣的支柱”,我们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同时,要兼顾和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根据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给他们设计的任务适当降低难度,有进步及时表扬和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维护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教师要勇于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