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 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 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
  • 安徽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 安徽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党群之窗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群之窗>党建工作

    民心与民声

    时间:2014-05-18 00:00:00 来源:未知 作者:办公室 点击:15689次

     一、什么是民心、民声

    1、“民心”内涵

    所谓“民心”:即人民/老百姓的心;人民/老百姓共同的心意。民心强调民声、民情、民意,所以民心包括人民的思想(想法)、感情(情况)、意愿等。“民心”统括人的精神世界,侧重从生活来源、生存压力、人生旅程揭示民生现状。

    2、“民声”内涵

    所谓“民声”就是民众的声音。特指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民声”具有两面性,既有民情、民意、民愿等积极内容,也有民怨、民怒、民愤等消极东西。

    3、“民心”与“民声”的关系

    “民心”传达的是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它拥有丰富的精神、意念,能形成力量、凝成合力,也就是常说的“民心齐、泰山移”。“民声”是有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的声音。“民心”内敛,内涵丰富。“民心”由心中抒发而出即为“民声”,可见“民声”是外露的。

    二、民心民声与党的群众路线

    “民心民声”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的主题,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克“四风”、治“五症”(慵懒慢浮贪)、转作风、树新风,就要以民心民生为镜,重民声、聚民心。要以民心民声为镜,着力解决群众观点薄弱的问题,以百姓心为己心,深入基层听民声,深入群众聚民心,深入实践解民难,开展党性教育、宗旨教育、实践教育,检查自己在为民服务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要以民心民声为镜,经常听民声、知民心、察民情、顺民意,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最高”论断,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为谁发展、为什么发展作了具体解读,对以人为本政治立场作了生动诠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自觉从职工群众利益出发、自觉为职工群众服务,忧职工群众所忧、想职工群众所想、急职工群众所急,把职工群众的事努力办好,以实际行动密切联系群众。

    坚持以民心民声为镜,不断强化宗旨意识。以民心民声为镜,就是在宗旨意识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心民声这面镜子最公正、最无私、最明亮、最真实,能把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民群众是党员工作实践的主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的认识直接反映了党员干部是否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廉政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检验党员干部各项工作的首要标准。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民心民声为镜,端正自身行为,改进工作作风;以民言民论为导向,惩治不正之风,促进廉政建设。党员要以“民心为镜正衣冠,民声为导促廉政”。人民群众是党员工作实践的主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的认识直接反映了党员干部是否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廉政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检验党员干部各项工作的首要标准。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民心民声为镜,端正自身行为,改进工作作风;以民言民论为导向,惩治不正之风,促进廉政建设。

    民声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在基层一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照好民心民声这面镜子,进而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以民心民声为镜,汲取不竭动力。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改革的动力蓄积在群众中,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的重要保证,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民心民生当作镜子,就是在开展工作之前多问问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在开展工作中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下基层是领导干部走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走群众路线要“下基层、接地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弯弯腰”,深入基层接地气,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真抓务实,转变作风,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这次活动带来的福音。领导干部下基层,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学习,树立牢靠的群众根基,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今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清代画家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常听群众真实声音,才能明了政绩树立的方向。多听群众声音,尤其要善于听群众的骂声,不仅是一种修养和境界的体现,更是一种智慧和担当。群众声音里,有群众的期盼和要求,更可能有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民心如海,滴水汇聚,成其汪洋”,领导干部要多听听来自社会和群众不同声音,把老百姓装在心里,真正地为他们解困难、谋福利,解决好他们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使工作更符合人民心愿、体现人民意志。

    以民心民声为“镜子”,能为党员干部提供正确的工作方向,能发现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能密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也能坚定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的信心和决心。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与群众离的更近。领导干部要把自己融入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以民声民心为镜,树立科学全面可持续的政绩观。开展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二深二问”新风,解决基层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以民心为镜。政绩不是数字,是民心。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是政绩,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也是政绩,环境治理了,资源节约了,水碧天蓝,更是政绩……但无论什么样的政绩,归根到底都应当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乎民心。把握了这个根本,就不会走偏。“民心如海,滴水汇聚,成其汪洋”。要树立群众需要的政绩观,就要不忙于搞“推陈出新”,不热衷制造“轰动效应”,提不切实际的空口号,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求不切实际的大规模,要多到群众中去调研,解决好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使自己的政绩刻在老百姓心里,而不是在碑上。

    聚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呼声,重视老百姓的生计,老百姓就会心向你、拥护你、爱戴你。只有充分认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民务实清廉,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察民心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迈开步子,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中接“地气”,以“小学生”的态度到基层、到职工中去,“问问家长里短事、听听鸡毛蒜皮言”,不是走马观花,而要下马看花,真诚倾听职工呼声,真实反映职工意愿,真情关心职工疾苦,鼓实劲而不唱高调,干实事而不做表面文章,求实效而不图虚名,尽职尽责,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推动工作落实,在勤于深入中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以民声为镜。民声也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四风”问题。群众最期盼什么?最不满意什么?干部了解吗?真正帮群众排忧解难了吗?干部身上“四风”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要让群众来评判。

    关注民声、体察民心、解决问题,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把握民生脉动,关注民生诉求、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见证、检验着我们党的政策主张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无论接访,还是下访,都应始终把解决群众切身问题,作为工作落脚点和出发点。群众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们最切身的利益所在。在领导干部眼里,看起来是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大事,关系到群众冷暖、疾苦。党员干部要做到惠民送政策、亲民送温暖、富民送技能、便民送服务。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服务,才能赢得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才能赢得群众对干部作风的认同,也才能赢得群众对领导干部形象的认可。也正是在帮助群众解决这些最现实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上,来体现苦民之所苦、急民之所急,来体现以民为根、以人为本,来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民心民声为镜,聚焦“四风”解决突出问题,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围绕群众所需所盼,赴基层,看街巷、入农家、进工地,了解情况,征求意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以民声民心为镜,办民需民盼之事。回应群众关切、顺应基层所需,不断增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本领。在接地气中知民心、听民声,晓群众之困、解群众急需,从而实现了群众满意度和党员党性修养、服务水平“三提升”的目的。

    切实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在着力整改“四风”问题的同时,认真做好“问、送、促、帮”四篇文章。“问”就是带着问题下基层,问计于实践、问计于群众;“送”就是带着感情下基层,为群众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促”就是带着药方下基层,加强基层工作的薄弱环节,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帮”就是带着责任下基层,帮助群众解决矛盾问题、解决现实难题。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体验民情、开展调研、倾听呼声、广交朋友、解决难题。要突出问题导向,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中受教育转作风,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进行梳理,对能够解决而没有解决的,要组织力量抓紧解决;对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暂时解决不了的,要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确保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时刻关注民情民意是党坚持与群众血脉相连密切关系的体现,以民心为鞭策,倡导党员干部带头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社会做出表率,以端正的行为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以民声为明镜,党员把自己放进去,把问题找出来,保持自省自律的心态,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与日常工作做对比,改正不足,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净化行政风气。掌握民评民论,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是党惩治腐败、建设廉政组织的有力保障。脱离群众的行为违背人民意愿,消极腐败的风气危害人民利益,群众的言论直接反映了党员干部是否存在违法乱纪的行为。以民言民论为导向,及时发现错误,惩治和预防腐败行为,将违法乱纪的歪风扼杀在摇篮里,把影响和伤害减到最小程度。以民言民论为督促,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使干部恪守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正确权力观,在工作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清廉自守、严格自律,建设廉政务实高效的队伍。

    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群众犹如党员干部父母兄弟,其所思所行、所作所为是否为民,是否关注民生、倾听民声、赢得民心,在群众那里可以得到最直接的反馈。好党员人人夸,如果得不到群众的夸赞,必定是党员干部身上存在问题。

    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党员干部,应常以民心民声为“镜子”,查从政之得失,照作风之好坏,看爱民之真假;在学习教育、征求意见中,应时时拉紧与群众相联系的纽带,多下基层学习群众身上的闪光之处,多征求群众对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要在学深学透各种惠民、利民政策的基础上,广泛了解群众心愿,用足用好政策,真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带动一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