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的“十大 理想”,即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理想的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唯独没有论及理想的课堂。当然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论着力于“校园”“社区”建设,主张以“成长”“超越”为本质要求,在“全方位教育”“全程教育”中实现“全人教育”。也就是说他是从宏观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创建自己的教育理论,从事新教育实验的。但宏观离不开微观,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学校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只有课堂不行,而没有课堂也万万不能。没有理想的课堂,就没有理想的教育。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我认为互动协作、对话交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为什么说互动协作、对话交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的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的目的。因此,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把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学生无条件接受的理由,不能用专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自己的建构,只有在与教师、学生的多维互动中才能完成这种建构。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经念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而只能理解到事物的某一方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经念背景,因而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课堂必须充分互动、对话交流。通过互动交流,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侧面,看到自己的得失,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通过互动协作,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大家所共享,大家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怎样的互动协作,交流对话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想课堂呢?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是客体,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课堂上只有老师对知识的灌输传授,没有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只有教师对知识的权威宣读,不能有学生的怀疑与反驳。课堂上只有老师的滔滔不绝的演说,没有学生手脑并用的活动;只有鸦雀无声的寂静,没有师生间、学生间热烈讨论的喧闹。而互动协作、交流对话的课堂则不是这样的。
这种课堂是生命活力的展现,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融。这种课堂师生间互为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师的人格精神和学生的人格精神在课堂上相遇、相通。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赖、互相激励、互相提高。这种课堂没有教师的话语霸权,只有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教师发表的只是个人的见解、感受,学生可以接受,可以质疑或反驳,师生共同解读教材、感悟人生,享受阅读和探究的快乐。在这种课堂里,学生不需要一味凝神屏气地聆听教师的讲解,可以旁若无人的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以不管对错,不问时间,想问就问,想说就说。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则是课堂的主角、主人。课堂上有的只是学生专心致志的读书,聚精会神的思考,争先恐后的发言,唇枪舌箭的辩论,不同的见解在这里呈现,不同的观点在这里碰撞,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现,智慧的花朵在这里萌芽。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心态开放,思维活跃,激情迸发;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个性得到彰显,创造性大大解放。
这种课堂是开放与生成的。课堂上没有教学过程的预设,没有教师按预定教案的照本宣科,学生也不要按同一种声音、按老师的预设要求回答问题。课堂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全方位开放,教学结果则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对话、热烈讨论中生成,学生正是在这种交往互动中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生命意义的探索、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创造以及各种能力的提升。
这种洋溢着生命激情、迸发着生命活力、燃烧着生命火焰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种互动式的理想课堂是对旧的教育理念的否定,是对传统课堂模式的革新,是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也是对广大教师的挑战。只要广大教师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积极实践,一定能打造互动协作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定能使教学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